父母的心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的心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的心说课稿1一、说教材
《父母的心》一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穷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物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
本课与《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四篇文章组成一组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编者建议把它定为学生自读课文。这样的安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前面几篇课文获得的知识来理解分析本文,从而巩固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进一步使学生至爱亲情的情感得到熏陶。所以教学本文,我将安排一个课时,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用十分钟的时间引导、点拨学生的学习即可。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做到“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并根据前面对教材特点的分析,因此,结合课文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
3.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父母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展现了父母在送换孩子时复杂痛苦的内心。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领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理解文中父母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将采用“读、想、写、说”相结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交流的习惯,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文本得以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说学法
我们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着重指导学生以下的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深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2)教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教具、学具
采用多媒体和传统的黑板、粉笔相结合进行教学,运用直观教学法,调动学生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计划用时2分钟)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有这么一颗心,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
用这样的导入,从感性上唤醒学生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从而架起课文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计划用时10分钟)
1.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父母本来想把孩子送走,后来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体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 仔细阅读课文,感悟文中父母的真情(计划用时15分钟)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表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回答这一题,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父母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2)送走长子时呢?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呢?
(4)用小女孩换回次子时呢?
(5)要回小女孩时呢?
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反复揣摩文中父母在送每一个孩子时的语言、神态、动作来理解他们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创设情境,续写结尾(计划用时15分钟)
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文中的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写完之后,大家相互传阅。
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尾,不仅让学生练了笔,拓展了思维,巩固了知识,而且在相互阅读中,又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给了学生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五)小结(计划用时3分钟)
我是这样设计的: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时时刻刻都系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和伤害。但这就是父母的心,它是矛盾的,但更是伟大的!
设计这样的小结,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文中主题的理解,并且提醒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感恩父母。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把贫穷夫妻“三送、三要”孩子的决定、表情简单板出,体现了小说的深刻主题和情节特点,及父母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突出重难点。
父母的心说课稿2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主要从说备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备课
课标中“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努力改进堂课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落实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那就是备好课。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来准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首先,我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根据我校提出的“五步教学法”设计出教学草案;其次是参阅资料:1、参阅“教学参考书”和“单元提示”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2、参阅课后练习题设计教学内容,因为课后练习题是围绕本课内容而设计的重点问题。第三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完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文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越的条件,也割 ……此处隐藏12700个字……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反应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体现了新教材回归生活的思想。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培养学生拥有感恩的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原则,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法、鼓励欣赏法、启发式以及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朗读感悟法中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感受语言美;鼓励欣赏法能鼓励学生展示才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中,我将引导他们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渗透的方法,从而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幻)(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学指导,学生展示(四)小结(五)作业
下面,我将把这五个环节做逐一说明。首先说第一个环节,我准备用这样的话语进行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川端康成的文章——《父母的心》。
通过讲传说的方式进行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体介绍作者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对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三)自学指导、学生展示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本课字词及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请大家把你的内容概括写在课文题目处。
依照要求请大家对刚才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学生点评)
总结:由此,我们明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说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老师是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合作学习,大胆展示,思维更活跃,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进入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3、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过渡语: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决定表情原因
当天傍晚送走大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贫穷,没有能力抚养
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无精打采 老大是接班人,按次序也不对
第二天傍晚送走三岁女儿,
换回二儿子不好意思,失魂落魄老二和婆婆太像了,已五岁
第三天上午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女儿太小,父母冷酷无情
过渡语:同学们填表很认真,请一位同学把结果给大家说一下(幻)。老师也对文章作了认真地阅读,我是这么填写的。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忧虑。在这里要提醒学生,“三送”“三要”孩子正是整篇文章的内容,体现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层的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我又设置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幻):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学习伙伴共同分析、探讨、总结,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听、说、读、问、评去实现,试图帮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形成技能,掌握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挖掘课文深层的意义,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归纳总结
先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可从本课主题谈,也可从写作方法上去谈。
师:在父母的心头,儿女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
(五)布置作业
1、知识积累
练习册第78页基础巩固
2、仿写句子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表达
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编辑一则短信,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与感谢。
这样的作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训练思维表达能力的大好时机,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又是帮助其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的较好渠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会告诉学生,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引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的获取知识,这也是21世纪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四、板书
接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本课的板书我按照文章的顺序来设计,体现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看起来简洁美观又生动形象,启发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
五、设计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