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但都没有成功,而这次却获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体现出小女孩品质的可贵和团结合作的重要。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设计多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思考质疑、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读题质疑
1、教师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读着听着,你脑子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做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检查自学情况,理解“如实、不假思索”的意思。
3、指名读文,评议正音。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再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2、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⑴ 什么人在做实验?
⑵ 又是怎么做的呢?
⑶ 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四、写字指导
1、将部分生字进行归类,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发现:
绳、险、俩、堵 左窄右宽。
瓶、顺 左右同宽。
2、范写:瓶、系、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课后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听写后学生对照词语表自行批改订正。
二、继续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理解?
2、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⑴ 同桌讨论。
⑵ 抓住重点语句,全班进行交流。
①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预设:
生1:实验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女孩很机智和果断,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她能够很快的作出安排。
生2:是的,其他两位同学也很配合,没有争第一或第二,他们的配合很默契,很有团结合作。
生3:还有,小女孩有着先人后己的精神,她把自己排在最后面。
②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抓住“不假思索”理解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并体会她的思想品质。这里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
③ 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默契。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⑴ 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⑵ 请一小组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三、引读最后一段话
抓住“激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课题“成功”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写一写。
【教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先围绕课题质疑,学生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一读课文就解决了,然后我就抓住课题中的“成功”这个关键词进行引导,让学生讨论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有关句子,因为学生不能离开文本单方面的进行述说。学生读了这些句子有的抓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说“因为小女孩让别人先出去,先人后己。” 也有的抓住“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这句话说因为他们很有秩序,也有的说其他两位同学听从指挥,有的说他们很讲究合作。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2今天讲了公开课《一次成功的实验》,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既能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也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是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讲的挺失败的。不是说学生表现很好,而是我原因。
既然这篇课文讲的是做实验,所以我就想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动的过程中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加深他们的印象,给课堂添彩。所以我让他们课下准备了道具,但是我的设计是错的。其实最好的是这篇课文不让学生预习,我来做道具,找几个同学上来做实验,实验的失败直接引出这篇课文。但是我却让他们预习了课文,而且是全班同学一起来做实验,因此导致课堂纪律特别差劲,学生都特别活跃特别兴奋自己在那儿做实验,根本不听我的安排;而且因为他们预习了课文,所以每个人都会做实验,没有一点儿效果;我对他们做的道具也没有严格要求,有的学生准备的道具有点儿小,不但轻松地从瓶口拉出来,即使是几个同学一块儿拉也特别轻松,这与课文要传达的思想发生了冲突。
除了这个环节,课堂的其他时间学生表现得都特别好,回答问题积极,思想活跃,但是我的表现甚是差。由于感冒身体不舒服,整节课我都处于游离和迷糊的状态,有的同学回答对了我还否定了他们,到课堂的最后一个拓展的环节,我给的问题是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感受。念完这个问题我的脑袋顿时一片空白,我都蒙了,我都不知道自己这节 ……此处隐藏10255个字……学习的积极性,在读读、议议中学生也很轻松的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认为只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讲台交给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高效快乐课堂就能实现。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14《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
课文内容乍看简单易懂,但细细咀嚼,却觉得很难达落实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是文中的女孩儿不假思索说出的话,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如果她当时有丝毫的犹豫,那么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这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镜头:公交车从远方驶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已经蜂拥着向前,甚至可以不顾被辗在车轮下的危险;拥挤的商场里,不知在卖什么紧俏商品,长长的队伍里,总有人不自觉地插队,面对旁人的指责面不改色……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都可以如此牺牲自尊,更何况是面临生命的威胁?钻研教材时,我很迷茫,知道自己苍白的说教根本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不知自己上这篇课文应该定位在哪里?反复思考,我觉得孩子们毕竟还是很纯真的,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还不至于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更何况相信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的,选编这篇课文入教材便是一个证明。当然现实社会中,阳光的一面还是有的,前不久刚看到一则报导,杭州某公交车站秩序井然,无论是谁都能自觉地排队乘车,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原因是一直以来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市民,常来累月地到这里维护义务维持秩序,久而久之,人们便养成了习惯。看来阳光下虽然有阴影的存在,但只要能用心驱赶,还是能缩小这阴影的范围的。于是我打算结合文中的实验,也进行一次与三年级学生探讨人生价值的实验。
学习课文时,结合实验,我让学生先了解课文中的实验是一个怎样的实验,然后分析实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让学生着重抓住“不假思索”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质。女孩的举动感动了教育家,也感动了学生。然后这毕竟是实验,接着,我列举了正反两个实例:第一个是反面的例子,某歌舞厅不慎失火,因为出口很小,里面的人慌乱逃窜,堵住了出口,结果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灾后的画面惨不忍睹,横七竖八的尸体堆积在一起,焦黑一片。这是在一部交通安全教育片里看到的真实画面。孩子们从我的描述中,不难分析出由于人们遇到灾情不够沉着冷静,更由于缺乏先人后已的精神,求生的本能却没能换来生命的得救。结合我们学校上个学期的“地震演习”,两千多人在两分钟之内安全迅速地从四个楼梯口撤离,两厢对照,相信如果当时慌乱中有人出来维持秩序,那么哪怕只有一个出口,几百个人也能在几分钟内平安脱险,惨剧便也不会发生。第二个例子是在《读者》中看到的一个故事,在一次矿难中,井下作业的几十个人正争着想从窄小的洞口出去,这时时间就是生命,跑在前面的班长勇敢地站出来维持秩序,指挥大家安全地撤离,正当最后几个队友要出去时,矿井坍塌了,本来完全可以逃生的班长因此而光荣牺牲了。这样的结局过于残酷,然而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听完故事,我让大家讨论:大家觉得班长牺牲得值不值得?
许多善良的同学都替班长感到惋惜,觉得他完全可以先自己出来,然后再指挥大家安全撤离。我想:三年级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灾难”这个词的,当时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是他们所难以想象的,但至少我看到了他们童真善良的一面,为班长可惜,正是他们觉得这样高尚伟大的人更应该活在这美好的世界上。也有几位同学觉得班长虽然牺牲了,但他换来了几十个人的生命,值得!是的,当矿井坍塌的那一刻,看到自己那么多的队友都获得了生的希望,班长心中会有许多的慰籍;在长长的送葬队伍中,有多少人沉痛怀念着这位伟大的班长,更有那几十位得救的队友深深的感激,他的形象将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我很欣慰,明知道跟三年级的孩子来谈人生的价值,太为难他们了。但至少今天我看到了他们学会去深层次地思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延长它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与厚度。孩子们似乎依稀地懂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会长大,学会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这能说不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吗?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15《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
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课堂中,我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时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危险,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学生只有尽快离开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险!快上来!一……二……’”,当学生读得比较慢的时候,在生生评价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读的同学在快慢上没有掌握好。而当第二位同学读的时候,又把“危险!快上来!一……二……”读的太快。这时,其他同学就不同意了,这么快三个人根本来不及把三个小铅锤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后,就知道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不然小女孩的话也来不及讲了。又因为课文中用的是省略号。所以到最后同学读的时候是既紧张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读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时,也是一样,很多学生都进入到了那个危险的情景中去了。因此,当一位同学读得比较慢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不对,应该要快一点。原因是时间很紧张,容不得想太多。
本篇课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本单元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1.对“如实”一词,学生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课堂上所用的时间太多。如果将此环节浓缩一下,把时间让出来,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朗读,应该更有效。
2.课堂的教学语言还可以更简洁和精致一些。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敲,因为好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就是一种运用语言的示范,好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