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珊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珊迪》教学反思1非常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体验式朗读”课例研究的听课和讨论的整个过程。不仅听了本校教师精心准备的课,还一同听取了各位嘉兴和上海专家的非常精彩点评和分析。作为听课的教师来说也是受益非浅。
一、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如此。
看到上海的专家在点评时,拿出了厚厚的一叠资料,从新课标对“体验”一词的理解到《小珊迪》一课他人的精彩设计,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可见,在研究这一课时,周主任参考了多少的资料,研读了多少的书籍,为之后的精彩点评打下了结实的基础。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上一篇新的课文时,应不仅只局限在对参考书的仔细阅读上,更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资源,通过网络研究对这一课的各种设计,再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及所具有的教学资源,融合自己的思考,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优秀的教案。但在研究时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能照班照用,那永远都只是别人的设计,对自身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二、教师应该先感动自己。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感动,那就得先感动自己。是啊,像《小珊迪》这样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来说,教师首先应该反复地研读文本,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也被感动。这一点,我觉得张老师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通过有感情的叙述、生动的图片、悲伤的音乐把当时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现状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学生都融入到了这样的情境中去,对课文的学习,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体会,对本课的主题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但如何把这样的情感运用技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也成了本次讨论的一个重点。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是一样,我们会碰到各种类型的课文,如何正确地引领学生去学习各种课文?我想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对每一篇课文,通过仔细的研读,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才能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学习,最后做到真正的理解。
三、体验与朗读,哪个更重要?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专家提出“体验”与“朗读”哪个更重要?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他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朗读应该使学生有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听了专家的独到见解,我有很大的收获。在我们平时的朗读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或者告诉他这里应该轻一点,那里应该重一点。也许这样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却答不上来,只是“无病呻吟”罢了!这样,不仅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也会使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朗读,体会不到朗读真正的魅力。所以,在我们的朗读中可以运用多种的技巧。比如:默读、小声读、反复读、理解关键词读、读与理解结合、师生合作读、表演对话等等。但每一种朗读都应放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上,这样才能达到其效果,使学生真正地有感而发。
短短的一下午,收获颇多。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有了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许多的弯路,更快地成长,正确地运用“体验式朗读”,同时也相信,在今后不断探究过程中,我们也会做得更好。
《小珊迪》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悲惨生活,激发同情之心;感悟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触动感动之情。
设计理念:
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初步感悟小珊迪的品质。
创新点:
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
教学过程:
一、启读(渲染情境,铺垫悲伤的感情基调)
同学们,今天,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爱丁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作——小珊迪。(教师范读讲述这个故事)
(教师在舒缓凄婉的音乐中讲述这个故事,课始就让学生很快走进了课文的情境,感受到了悲伤的基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听完故事请同学们谈谈听了这个故事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二、通读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自由读读这个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找找课文中令你揪心的地方。
(指名说,教师正音,指导朗读)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一读小珊迪卖火柴这部分,读懂了什么?
2、出示“我”与小珊迪的对话,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故事,走进文本。
抓住纠缠这个词语,重点指导朗读珊迪纠缠“我”的四句话。(理解“乞求”、“饿极了”等词语)
四、感悟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1、这么可怜的小珊迪却被一辆马车给撞了,他的帽子不见了,火柴也丢了,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此时此刻,珊迪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
2、怪不得作者会做出这样的断定
出示: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A、指导朗读,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B、那种人指哪种人?
五、小结
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忘记他吗?让我们永远记住珊迪用生命换来的诚实,用鲜血染红的信用,相信,我们拥有诚信,大家拥有诚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接着重点品读了13、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设计简洁而巧妙,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课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教者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 ……此处隐藏13004个字……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生再读——师范读——生读。(在任何时候的阅读,老师的泛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把握好读,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情节,让泛读起到他应该有的作用?)
⑤生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师:你这一句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读。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画一画这个环节,以前没有见过,尤其是用文字画像,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必须真正的走进去,走出来,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怎么能不紧张呢?)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最后的总结和前面的故事照应,一个新的完整的“故事”浮现在我们眼前,但是这个故事还仅仅是个开始,更精彩的孩子后头呢!)
《小珊迪》教学反思13首先,引导还没有达到自然、无痕的境界,生涩的感觉还是有的。比如,珊迪的美好品质“善良”的总结和概括,原以为会水到渠成。但是,因为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具体的关爱等,最后一个学生终于说出了概括性的“善良”。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让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其次,感情的渲染和升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情境的创设力道不足。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投入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环境中,有些作为旁观者在看别人的故事这种感觉,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引导到以或珊迪或利比或“我”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堂上还有诸多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我会很好地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谢谢!
《小珊迪》教学反思14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此,在这节课中,我尽力做到构建开放的语文环境,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中的品读、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一、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和“对话”,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如他不是那种人,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实现文本的对话。在品读小珊迪买火柴时的语句时,让学生进行点评,也达到了“生生对话”这一新理念。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托起这个“地球”。因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小珊迪饱受饥饿在乞求卖火柴时说的话和品读“乞求”时,让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师生更进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在感悟小珊迪美好品质时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让生品读,达到以读为本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新理念。
三、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体会小珊迪诚实这部分时,小珊迪受伤了,被马车轧断了双腿,不能给那位先生送还零钱,而是让弟弟转还,课本中没有写出小珊迪是怎样吩咐弟弟。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珊迪会对弟弟说些什么话呢?再通过学生的写读再展现学生的感悟。
四、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
在感受了小珊迪饱受饥寒和美好品质后,小珊迪的形象已经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此时,让学生对小珊迪对话,既抓住课文中心进行教育又进行读写训练,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当然,在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珊迪》教学反思15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积极、主动、参与
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新课一开始,学生就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感悟“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课中,以读书感悟,运用想象、讨论交流等方法一步一步地酝酿、激发、领悟、抒发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以读为主、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想达到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想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总之,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