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时间:2025-11-08 13:01:29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1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 ……此处隐藏12521个字……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