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一、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自然选择(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2、认识人工选择,人们根据需要培育生物,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读文的能力,对资料内容归纳提炼,获得认识。
(因自然选择漫长,学生考察条件有限,不可能亲力亲为,只有通过资料才获得认识。因此,对资料的研究利用,获取有用信息是本节课要求学生达到的重要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重点
通过阅读——读图、读文字,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三、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但很多学生没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对于随着环境的改变,生物的形态也发生改变,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生物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其实是生物个体微小变异经自然选择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学生较难理解。
四、目标达成
1、 知识目标达成
①通过阅读教材P84图和文字,明确自然选择
②指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加深自然选择的认识,感受自然选择在大自然中普遍存在。(ppt)
③指导学生观察几种北极动物的相同点及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种动物形态上的不同点,丰富自然选择的认识。
④引导学生搜索生活经验,例举人工选择的例子,感受人工选择丰富了生物物种。
⑤介绍袁隆平爷爷。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使我们不再忍饥挨饿的袁隆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并帮助学生了解人工选择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2、 能力目标的达成
①指导学生阅读资料的基本方法,先读文,再读图,图文结合理解资料的含义。
②阅读资料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引导学生对资料内容归纳概括,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在小组中交流,获得表达修正的机会。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① 本课三次呈现资料、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从阅读、讨论中逐步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② 本课最后拓展反思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生物吗?自然会不会选择人类呢?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五、难点突破
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到青蛙的后代形态都有差异,体色各不相同。一代,两代是如此,延伸到所有后代都如此。
然后,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中,也特别强调了达尔文的考察情况:即使是同一种生物,没有哪两个是完全一样的,并以老虎和马德拉岛上的甲虫为例加以说明。使学生逐步理解到生物个体之间本来就各不相同,经过自然选择,能存活下来的基本上是能适应环境的,而不是都像变色龙那样可随意改变形态去主动适应环境。
六、备课体会
1、 目标的确立
刚开始,我们对人工选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教参上说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着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却认为人类砍伐、杀戮了那么多动植物,使很多物种灭绝,怎么能说是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呢?
后来经常莉梅老师的指点,明白了人工选择是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我们现在吃的很多瓜果蔬菜都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它的确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人类的砍伐、杀戮动植物的破坏行为不能界定为人工选择。
2、 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资料如何呈现
① 精简资料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例子很多,有动物的,还有植物的。曾经想选取植物的例子,这样自然选择的范畴更全面。但《物种起源》里植物的例子比较复杂,有些植物都不知是什么样的。提供给学生很难建立起直观的形象。所以就选取了反差比较大的花斑虎和白虎,残翅甲虫的例子提供给学生,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②达尔文著作的论述专业术语多,如果原文提供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看懂的。因此我提供给学生的资料都是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用更通俗的语言改写的。
③供学生观察的图片呈现梯度。纵看,比较北极动物的相同点,观察它们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生活具有什么优势;横看,观察同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态不同,更深一步理解自然选择。(ppt)
④在展现袁隆平爷爷培育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时,提供了一个数据——6000亿公斤。这个数据学生知道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可供一亿人吃20年,学生就能理解感知了。
3、 关于大而圆的体形降温慢的验证实验
①我们亲自做了这个实验,尽量满足“同时放入同温度热水”的实验条件,但这实际上很难达到。实验前我们要把同温度的水分装进三个烧杯,再同时倒入容器中。分装近三个烧杯时温度就有了大概0.2℃的误差,我们三个老师同时往三个容器倒水,都有快慢的分别。因此实验开始时三个容器的温度有0.2℃的差别,不可能做到起始温度一样才开始实验。
②我们反复做了四次实验,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实验时间也延长到了45分钟。45分钟后,量筒550毫升水降温的速度比小烧杯300毫升水的快,分别是44.5℃ 51℃ 45℃。说明似球形的体形的确降温慢,哪怕体形小一点。
③这节课实验不作为重点,只是给学生展示一下。是否可让学生当堂验证,可考虑单设一课,从设计、完善实验方法开始,指导学生亲历实验,验证推测。
4、关于本课可挖掘的教学资源
本课是科学课六上四单元7课,根据单元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定位本课目标展现教材编写意图,供大家研究。
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发现围绕“谁选择了它们”还有更多可挖掘的教学资源,例如:
①我们可以深入认识自然选择,提供更多实例,引导学生讨论达尔文关于长颈鹿进化的经典解释,渗透科学家为验证推测所经历的曲折及求实证的精神。
②就是如前所述,求证大而圆的体形真的降温慢吗?设计公平实验并亲自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③如果时间允许,孩子们感兴趣,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还可引入遗传变异的学习研讨。
小学科学说课稿 ……此处隐藏7989个字……孩子出错。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 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