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是国培语文一班的杨含,我来自鹤壁市福源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鞋匠的儿子》,是我在影子教师教育实践时教学课文的其中一篇。
我没有按套路出牌,调整了说课的程序,采取了变式说课。
一、说课程序的调整
常规顺序: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
变式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说流程--说反思
我认为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时,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进而选择教法,预设流程,我这是教后说课,我觉得反思必不可少。
二、说教材
本文是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羞辱与嘲笑,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和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于是,我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宽容、谦虚、正义的优秀品质。
三、说学情
我教育实践的是六年级语文,在优胜路小学,语 文老师是省级名师,性格淡定内敛。通过我的听课与跟踪观察,结合我对学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学生语文素养不错,课外阅读广泛,被评为“书香班级”名不虚传。
面对这些是优势,也是压力,也是动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问题,关键是方法要新,要吸引学生,要和名师有殊途同归之作用。让省城学生接受我这个乡下老师,甚至是想学生悦纳我。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说学法
1、以读求悟
在学习方法上,讲课先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上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文本,深入感悟,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指导学生从“读相同的文字读出不同感受,读不同的文字读出相同的感受’。
2、悟中会情
通过学生的朗读中的个体感悟,我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体会文本的情感,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从而突破难点,实现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两线一关系”的方法来处理。
五、说教法
1、紧抓主线 研读人物
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东西,紧紧抓住“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几个关键词,尤其是三个“永远”,以“初读——感悟——再读”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适当的引导,感悟这段话的内涵,层层递进地感受林肯的宽容品质,人人平等思想。
2、借助辅线 体会魅力
关注参议员的态度变化: 参议员对林肯由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的变化,这是由于林肯的精彩演讲!正是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3、理清关系 朗读感悟
理清暗线和主线的关系,指导学生整体读林肯的三段话,感悟人物的魅力。
为了帮助理清关系,我还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鞋匠的儿子说课稿
六、说流程 大胆调整
在课文激趣引入时,我预想到学生会说到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说到南北战争,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的开头就是“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内容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态度“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于是,我为了课堂流程的流畅自然,我大胆调整了教材顺序,紧接导入以后,先学习第六自然段,再回过来学习一到五段,然后总结全文。
实践证明,我对教材的调整,一方面导入自然流畅,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课文的拓展升华。
我的这些想法,在我设计的板书上可以体现出来。
(板书体现)
21 鞋匠的儿子 → 林肯 ←
↑ 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
↑ 宽容谦虚 感恩朴实 ↑
尴尬、羞辱、嘲笑 → 静默 → 赞叹
七、说反思之反思
《鞋匠的儿子》教学结束后,我结合老师的评课,我写了第一篇反思,但重点是在叙,叙对评课切入点的思考,这次我又对讲课和上次反思又重新反思,写了第二次反思,故我称之为说反思之反思。我从三点来做总结。
1.读中体悟
抓住重点语句(林肯的三段演讲词)、关键词(非常,一定、永远)让学生多朗读,深入感悟。
2.悟中追问
在让学生说读后感悟时,再追问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的?这样追问,再让学生来读出这种感受。(例如:学生说用激动万分的语气读第三句演讲词时,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你给同学们读出来吧,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评价,意见一致后再让学生一起用激动万分的语气来朗读感悟。)
3.问中升华
学习课文后,你学习了林肯的那些优秀品质?你准备学习哪种品质?怎样学?在对学生的问中达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升华。
在反思的小标题上我采用了顶针手法,“读—悟—问—感”,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给这种方法起名为“四字一线”教学法,在教学中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抓住教学契机,处理灵活。
七、共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最后,我用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和大家共勉,这次国培学习,理论知识营养丰富,影子教师实践深入,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负此次国培之行。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 ……此处隐藏7242个字……方法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在关注经典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对实验设计的思路、优缺点的分析,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进行合理假设,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植物放出氧气之谜?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实验
是谁发现了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与前人相比,英格豪斯的实验设计改进在什么地方?
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的探究
1索绪尔的实验
2梅耶的观点
3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
4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1897年,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根据以上科学家的探究里程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从化学方程式引出问题四和五。
四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鲁宾和卡门的氧同位素示踪实验
五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
卡尔文的碳同位素示踪实验。
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袁隆平的杂交育种 总结归纳、感悟。
课后拓展:P103的第三题。
小结,课堂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化学方程式 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2光合作用的过程
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突破,含自学、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
3出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并作适当讲解。
4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的比较 列表比较法:用表格形式归纳,是内容简洁明了。
5光反应暗反应之间的联系:
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暗反应会被停止吗?反过来,当暗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光反应会怎样变化? 通过比较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变化,进一步巩固光合作用的过程。
6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课外作业,小组设计,选一种环境因素,分析它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并实施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设计,待教师审阅后,与生物实验室联系,而后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安排各小组到生物实验室完成本小组的实验。
提供一些思路供同学借鉴,当然还可以自己创出更有新意的实验。
①光照强度的变化
②不同波长的光(红光、绿光)
③不同的温度(过度、适宜、过低)
④水分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7、化能合成作用
按小组学习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提取这二个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然后小组派代表说说从这部分内容中获得些什么知识。
讲清:①自养生物(光能自养、化能自养及区别),
②异养生物。
结合上一节(第3节 细胞呼吸)的内容,全面划分生物的代谢类型。 列表比较法
小结,练习 巩固本课时的知识
板书设计
捕获光能的色素
一、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色素 制备滤纸条 画滤液细线 分离色素 观察与记录
二、 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种类 色素颜色 选择吸收光能
叶绿素
(3/4) 叶绿素a 蓝绿色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 橙黄色 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三、 叶绿体的结构
外膜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
基质:含多种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和少量的DNA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学生 《家人的爱》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 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但是,调查表明,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 对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并不理解, 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爱被看作是平常和理 所当然的。
二、活动目标 情感熏陶:
1. 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理解疼是爱,严也是爱。
2. 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能力培养:
3. 培养动口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重点: 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
活动难点: 理解严也是爱。
三、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 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家人的爱,激发对家人的感 激之情。
四、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需要,我将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运用影视录像、图片、配乐诗朗 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自 然而然地得到爱的体验. 五、教学准备 课前,我布置学生准备一张与家人的合影,并提出问题: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 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六、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趣、感知爱
1. 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图片, 让学生欣赏动物世界中父母关爱儿女的几组镜头,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其谈感受,体会动物家庭中的爱,从而为感知自己 父母的爱作铺垫。
2. 紧接着,播放一段《幸福宝宝》的录像,轻柔的音乐,温馨、动人的画面,不 禁使孩子们如临其境。这时我会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在看、想和 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父母的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体验。
活动二:体验、感悟爱 1. 首先,课件出示几幅画,这些生动的画面,就是生活情境的再现,符合儿童的 兴趣和需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情,回顾生活中曾经历过的一个个备受父母长辈疼 爱的场景。这时,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照片说说自己在家长呵护下健康成长的 故事,这样在看、听、说、演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家人那平常、无 声的关爱的感受。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
2. 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满脑是家庭中那温馨的一幕幕时,我又利用件再现几个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究:严格要求是爱吗?当学 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严也是一种爱时,便是感悟了爱 的真谛。此时若有同学谈到自己因误会了父母的爱,心情很后悔,我会立即用手 机让他与父母联系,当场向他们道歉,化解心中的疙瘩。这样,把现实和情境结 合起来,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 课件演示小诗:同样的爱 在体验、领悟了家人不同方式的爱之后,我让学生续编或仿编、朗诵这首小诗, 学生的情感在自主的创造活动中再次深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