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说课稿

时间:2025-11-10 19:22:38
心理健康说课稿

心理健康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健康说课稿 1

一、主题的选定:

学校的心理健康信箱中收到的来信中的不少是关于亲子关系的。其中有一部分来信深深的触动着我,我们的学生不懂得感恩,他们习惯的享受着父母的爱,却还之以冷漠,指责甚至是挑剔。我总是在想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又怎么能感恩他人,回馈社会呢?而缺少了感恩的情感、感恩的行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只有一颗颗冰冷的心,缺少幸福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班级心理活动课。

二、目标的解读:

1、认知辅导目标:感知父母的辛劳,知道父母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关心。

2、情感教育目标:感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理解父母,热爱父母。

3、能力训练目标:通过辅导,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感恩的行为。

三、活动形式:

1、通过视频资料,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感受、发现、感悟。

2、以小组交流为主要形式,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和建议,让学生用心感动、用行动实践。

三、 方案设计:

在整个设计中,我突出的体现了用故事,实例、图片等生动的事实代替苍白的说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互动,让学生带着生活去感受、交流、反思,共鸣。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活动氛围。往往越是这样的无声设计却能达到胜有声的效果。

四、教学环节: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但是往往情感的走向不太稳定,所以他们更需要一种引导,按照这种规律,我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怦然心动

2、扪心自问,心灵自测

3、行动胜于美言,行为自测

4、拷问心灵,心灵+行动综合自测

5、心灵的鸡汤,用文字填充心灵

6、分享心得,总结收获

7、用行动来完成的作业,主题延伸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设计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怦然心动:

我精心选择了四个与亲子关系相关的、与主题相关的故事,配以恰当的音乐(《天亮了》),声情并茂的为学生讲述,引起学生的共鸣、碰撞。在这四个故事的设计上,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情感的冷漠,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在差别中反思、触动。

二、扪心自问,心灵自测

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下,在本环节中,又通过一系列对比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让学生自测心灵“感恩指数”。

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吗?

父母记得每年过生日吗?

2、你每年过生日的时候,父母为你做了什么?

父母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你为父母做了什么?

3、妈妈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菜吗?

你知道父母喜欢吃的菜吗?

4、你最要好的朋友过生日,你送他礼物吗?

你父母过生日时,你送他礼物吗?

教师总结:

对于最爱我们的人,我们却给了最少的爱。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多么重要。

由教师提炼总结。在这部分设计中,目的是要使学生对目前自己的感恩情感现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

三、行动胜于美言,行为自测

紧衔接上一环节,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计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进一步的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缺失的不但是情感,还有行为,同时把在上一环节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归行动、回归实践。这一部分的问题设计要高于上一环节,成梯度上升,更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一部分引入大家熟悉、喜爱的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进一步渲染了气氛,把对“感恩行动”的讨论推向高潮。

四、拷问心灵,心灵+行动综合自测

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我适当的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角度,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把对感恩的思考从“父母”延伸到“生活”中的、与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一部分一改前两部分的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静静的感受多媒体中展示的图片、用笔去算图片中的问题,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恩。并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明白,感恩生活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

五、心灵的鸡汤,用文字填充心灵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朗诵:

感恩不但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心态,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时,发现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就会有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生活就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而我们一味报怨只会使自己越来越萎靡消沉。让我们选择感恩的生活,用心、用行动,它会是成就我们人生的重要支点。

这一部分的设计希望帮助学生梳理情感,为前一部分循序渐进的活动来简洁的整理。

六、分享心得,总结收获

在这堂上,我们要开始什么样的感恩之旅?

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评点,补充,同时也把心理健康课的活动效果通过学生做最有效的检测。在这一部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畅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

七、用行动来完成的作业,让主题延伸

精心的设计了两个作业:

1、续写下面的这段文字:感谢……

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

感恩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诲,让我们抛却愚昧。

感恩兄弟,因为他让我们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和我们血脉相连。

感恩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爱,让我们在孤寂无助时可以倾诉和依赖。

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强了你的智慧。

感恩……

2、母亲节到了,发起倡议:为父母洗脚。并请做到的学生自豪的告诉老师自己怎么完成的,一起分享幸福。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力争再一次让理论与实践做一次恒久的结合。

在音乐《感谢你》中,让学生去欣赏这首歌的歌词,象一个诗人一样的去续写歌词,也让感情再次升华,为第二个作业中的行动做了完美的铺垫。更期望让学生明白这次活动不是45分钟的课题活动,而是学生为心、用行动来完成的生命中的感恩之旅。

心理健康说课稿 2

一、活动目的

加深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帮助同学们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培养健康、健全人格。

二、活动主题: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典范校园

……此处隐藏30418个字……标。

5.本节课我立足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的亲身经历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遭遇困难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谈自己,谈生活,以典型的做法和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共鸣,从而达到以个体教育带动群体教育的目的。从课堂的教育效果上看,力求让学生达到“迎困难,避消极,逃懦弱”这样一种自我发展的乐观意识。事实上我也很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学生绝不会因为上了这么一节课,以后就不情绪化了,同学间就不会再有矛盾冲突了,就不会出现打仗等现象。这种期望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能让学生将这些理论认识卓有成效的应用于实践之中,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想到用本节课讲到的方法,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分析解决,能快速意识到应该怎样做,能起到及时给学生敲钟提醒的作用,我想我也就实现了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心理健康说课稿 15

一、说学情

中职生已进入青春期的后阶段,比初中阶段的“狂飙期”情绪相对稳定,但与同龄人比较情绪发展相对滞后,因为他们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也积郁了更多的负性情绪。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他们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来到中职学校,如果遇到专业不理想、就业压力大等情况,会体验更多的痛苦、愤怒、冲动、焦虑、忧郁、自卑等。中职校学生的负性情绪一般表现为两极分化,一是外显的,比如愤怒、冲动,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二是内敛的,比如焦虑、自卑,容易造成对自己的伤害,这两者都不利于中职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中职生对情绪的觉知、探索、疏解、反省的能力有待提高,以便更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总体目标是让中职生了解情绪的特点、成因以及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是可以控制的,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学会合理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情绪、情绪特点、情绪的成因、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3、了解信念对情绪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识别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

2、能够分析自己和他人情绪产生的成因。

3、掌握基本的处理情绪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测试和分析了解自己日常的情绪状态。

2、体验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现所引发的各种情绪和感受。

3、学会面对负性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懂得负性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了解自己负性情绪产生背后的原因,掌握驾驭情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难点:

1、面对自己的负性情绪状态。

2、合适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运用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启发学生用心感悟,分组交流,共同分享成长和提高的快乐。

(一)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法等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问题解决学习法等

五、说教学手段

1、制作PPT使教学设计的思想得以体现,扩大学习信息量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形象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

2、通过团体游戏和情境分析引领学生深入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感悟,在分享中提高。

3、观察和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表现,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团体或单独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六、说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

1、以问题“今天你快乐吗?为什么?”开始,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其对情绪的自我探索和情绪的自我觉知能力。

2、教师对其中今天情绪起伏较大的学生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和引导。

(二)认识情绪:

1、通过PPT打出两组情绪词汇,要求学生区分表达正性和负性情绪的词汇。

2、引导学生懂得正性和负性情绪是因人而异的。

3、出示案例《情绪,我拿你怎么办》的前半部分,帮助学生了解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表现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导致对事件起了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解读情绪:

1、从导入课题时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恰当、典型的回答中,简单分析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点明情绪与需要的关系、情绪与认识的关系。

2、简单介绍情绪ABC理论。

3、出示案例《情绪,我拿你怎么办》的后半部分,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分析:在张晓峰和丁伟明打架事件发展过程中,双方产生负性情绪背后头脑里可能出现的非理性信念,并一一罗列出来。

(四)驾驭情绪:

1、将罗列出来的非理性信念以小组PK的方式一一进行驳斥。

2、根据学生统一起来的理性信念,要求他们集思广益,改写案例的结局,小组讨论、练习,上台表演。

3、表演结束以后,各小组推荐1名代表和1名观察员上台交流感悟,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五)课堂小结:

1、认识自己真正的情绪。

2、了解引发情绪的原因及想法,检测其合理性并能对不合理的信念及时加以修正。

3、掌握合理表达和调节自己负性情绪的策略。

(六)拓展训练:

1、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未来可能会去从事的职业,调查周围熟悉的3—5位该职业从业人员,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寻找其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一一加以澄清。

2、要求学生自愿编组,合作编排一个校园心理剧,以展现中职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及应对策略。

附:案例《情绪,我拿你怎么办?》

张晓峰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身材高大壮实,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上,平时表现较好,对老师有礼貌,但是做事比较冲动,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点小事、一句玩笑话,就可能把他激怒。他发怒的时候非常恐怖:脸通红,跺着脚,喘着粗气等等。不过,他的火气会很快平息,或许一会儿就会因为其他事高兴起来。

这天,在篮球场上,张晓峰和班上同学正在激烈地进行篮球比赛,眼看着对方防守空档,一个球抛过去,稳中!正因为太着急,不好!篮球飞偏了,砸到了正在篮球场边上的丁伟明的头上。

“眼睛瞎了,神经病!”丁伟明被砸得疼痛,出口大骂起来。

张晓峰本想跟丁伟明说声对不起,没想到他一开口就伤人。这时,班上一起打篮球的同学都围了过来,郑晓峰觉得很丢面子。

加上投球失利,张晓峰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喊:“就砸你,怎么样!”

“来呀!砸啊!你再砸啊!”丁伟明边嚷嚷边用手推了推张晓峰。

这下张晓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握起拳头朝丁伟明砸过去,两人打起来。

《心理健康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