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黑板”跑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1昨天的天气预报最高温度:29度。已经是夏天了,这样的天气很好,就像昆明,美中不足的是天空中还是被云层笼罩着,第二节课应该上《“黑板”跑了》的第二课了,在对昨天的课进行回顾之后,请覃小倩来朗读了第二自然段,这段时间,覃小倩转变了许多,所以,我有意识地树立她的自信,她果然读得很有感情。
我拿出了卡片:考。在组词之后,我问道:“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呢?”“老字头。”“那好,咱们一块来写这个新的偏旁。我们以前学过的老字就是这个偏旁部首。”“老师,还有一个字。”没有转头,就知道一定是杜杨洪,他的答案绝对不正确,可转念又想,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也应该包括他,于是,我朝他点点头,“老师,还有一个‘专’字。”孩子们都发出一阵哄笑,周欣龙更是流露出不屑的表情,杜杨洪的头低下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受打击了,所以他没有更多的举动。
我以前怎么从来没有考虑呵护他的心灵呢?只是用自以为正确地方式去教育他。我把“专”字也写在黑板上,而且就写在“考”字的旁边,孩子们都感到很奇怪,“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这两个字有点像。”“是啊,虽然它们俩的偏旁不同,但也很相似,我们要谢谢杜杨洪。”大家的目光中又变成了敬佩,大家都在认真地书空笔顺,杜杨洪的声音最响亮。就是这一念之差,就决定了他学习这门功课的态度。
也许以后,他会忘记这堂课,也许,他期末考试还是不能及格,但是,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瞬间,退一步,真的会海阔天空。
这时,不知什么时候,阳光已悄悄地跑进教室,斜斜地照在靠窗的孩子们身上,阳光下的孩子们显得更可爱了,你给一点阳光,他真的就能灿烂。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2上完《“黑板”跑了》这一课,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我再好好斟酌斟酌:
首先,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引出生字的教学。这一方式虽然好,可细细想来,四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多了点。我以后可以考虑简单的问题由老师口头提问,特别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再列在黑板上,这样,既能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又可以使学生领会文章的重点及中心。
其次,总以问题引出生字的方法似乎单调乏味了点。我是不是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导出方式呢?如设计些字谜、编些儿歌等引出字的教学。
再者,“移”这个字解释得不够到位。我让学生上讲台把这叠书从讲台上移到A同学的课桌上,虽然这个方法简单学生也乐意接受,“移”这个字的意思也正确,可我忽视了一点,没有在课文提供的语境中解释。在这里,“移”是转移,而在文中,“黑板”向前移的“移”是移动的意思。显然,我当时提问就出现了偏差。
以上的反思,想必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促进作用!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3匆忙之中,我上完了《“黑板”跑了》这节教研课。同事们有的说上这节课需要勇气,有的说这是一节语文味很浓的课。听完大家的意见,自己又仔细琢磨了一番,感触很多:
第一,“语文味”是课件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第二、教师要善于发现。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时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书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通过字面读出文字里包含的东西,这是高层次的读书。我们经常说把发现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发现,老师必须善于发现,发现文本中潜藏文字里包含的东西。第三、语言文字的表达要准确。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会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在对拓展词语的教学设计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还欠周全。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慎重。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4一、复习
1、认读词语。
法国 散步 街道 计算
黑板 思考 移动 热闹
⒉、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安培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非常专心)
二、精读训练
⒈、整体感知。
有一天,安培在街上散步,他仅仅是在散步吗?我们到大街上去看一看。
出示挂图,听第2-5自然段录音。
出示口头填空:这部分写安培,错把当成 的事。
⒉、精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看看安培到底在干什么。
⑵交流。
(安培在散步时,还在专心思考问题)
句式训练:用“一边……一边……”的句式练习说话。
⑶问:他的专心表现在哪儿?自由读,思考。
⑷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这一句话。(板书:好像)
⒊、精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
⑵思考。
安培此刻一心想的是解答这道数学题,大家默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安培在专心致志地思考,把它们画出来。
⑶交流:
①“在自己衣襟上划呀划的”,哪有人散步时在衣襟上划呀划的,路人不是要笑吗?从这儿看出安培这会儿很专心。
②“太好了!”“高兴地走过去”,如果安培不是专心致志地思考,他不会看见这块黑板就高兴成这样儿。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安培发现这块黑板时心情怎样?(高兴)(板书:高兴)
③“从口袋里掏出粉笔”看出安培很专心,还随身带着粉笔。
⑷指导朗读第二、三句。
抓住“特地”“太好了!”“高兴地走过去”读出安培喜不自禁的心情。
⑸谁能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一自然段意思的句子?
(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板书:在“黑板”上演算)
⒋、精读第4自然段。
安培正在专心致志地演算着,可算着算着,这块“黑板”动了起来,安培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
⑴自由读,同桌练习表演。
抓住有关词语,表演好安培的动作、神态。
(板书:不知不觉)
⑵指名表演。评价。
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慢慢地向前移。
②安培的话要让人听出很着急。
③安培是“不知不觉”地跟着走。
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样子。(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板书:聚精会神)
⑶指导朗读。
⑷根据评价,再次表演。
⒌、精读第5自然段。
指名读,问:这块“黑板”是不是真正的黑板,它究竟是什么?
三、总结课文
⒈、四人 ……此处隐藏6295个字……时间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主要抓住:“安培知道黑板在动吗?“你觉得安培傻不傻?”这两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鱼钩一样勾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也就最活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正是这样,我的学生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争辩”,我的学生慢慢地绽放着自我的风采:活跃、大方、睿智、善辩。
回想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想起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引出生字的教学。这一方式虽然好,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多了点。总以问题引出生字的方法似乎单调乏味。我在生字的教学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我是不是可以采取更有趣、更灵活的方法,如猜字谜、编生字儿歌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的反思对于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一定大有帮助。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13今天上午刚刚上完了一堂校内公开课,课题是《“黑板”跑了》,是苏教版第四册语文书中的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一次在街上竟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来演算起来的故事。
因为是第一课时,又是二年级教材,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衣、考、而”三个字,认识考的偏旁,读通读顺课文。教学中,我始终把生字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识字、写字教学仍然是这个学段的教学重点,又是第一课时,所以我花了大量时间。分别采用了“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生字、指导学生读生字字帖、描红仿写重点生字”等方法结合“个别读、抽读、开火车读、分部读、齐读、带读”等形式,尽量让学生个个都会认会读会写,且尽量写端正。从学生的书写反馈来看,绝大部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之后,我又从课文中提炼出几组词语(走过去、一会儿、手指头、演算起来、找个地方等)指导学生读好轻声,意在通过这一环节把含轻声的词读好后,就能为后面读好还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作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这些词语。最后出示较长的句子,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顺,为把课文读通读顺作准备。并且有意识结合第一个句子,设计了一个换句型的练习:“法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安培。”可以换成“安培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然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著名、专心”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结合上下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应该说,所有的初衷都是良好的,但是,实际教学后,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课堂上出现了明显的教学失误:“考”的部首可以叫“老字头、考字头”或者叫“老省”,然而,我却说成了“考省”,实在是不应该。
其次,教学时间的调控与分配不合理,前面教学生字部分教学节奏有点拖沓,虽然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非要靠冗长的教学时间来完成的,如何节奏明快而又学生高效是我接下来要思考和探寻的。不过也千万不能为了节奏快而让学生走过场。
再次,整节课课堂语言与学生间有距离,没有和学生完全的融合在一起,语言不仅仅在亲和力上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语言内容的指导性、引领性、启发性不够,我想改变前者较易,改变后者需做到“熟和足”才行,即教材熟、教案熟、学生熟、储备足。
一节公开课过去了,虽有美丽的设想,却留下了诸多的不足,然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有些不足可以很快予以改正,有些则需要我长期不断锻炼自己才可能解决。
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14改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是知识的化身,学生与老师不容争辩、同学间答案一致,观点相同,无须争辩的局面。“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碰撞,甚至摩擦,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进行辩论,多些学生争辩的声音,与老师争辩、与教材争辩、与同学争辩,在争辩中明理,在争辩中激情,在争辩中反思,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对自我认知进行整理、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
我在课堂上一直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抛一个“绣球”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讨论,尽情地争辩……哪怕花上再多的时间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主要抓住:“安培知道黑板在动吗?“你觉得安培傻不傻?”这两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鱼钩一样勾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也就最活跃。此时,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一个个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探讨问题情绪高涨,唇枪舌战,甚至争到面红耳赤……“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种无所顾忌的各抒己见的场面,竟使本堂课高潮迭起!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在读书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不同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15今天上了《‘黑板’跑了》一课。由于在备课前做了充分的查阅,对主人公安培的生平事例进行了有关阅读,当我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时,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为他的不幸遭遇而悲戚,为他的伟大科学贡献而肃然起敬。有了这些感情基调作铺垫,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更高了,为走入文本,探索文本,走入科学家的世界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侧重指导学生先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想告诉读者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比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简单介绍了安培,告诉我们安培生活在两百多年前,是发法国人,还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还告诉我们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联系课文后面讲到的故事,第一自然段重点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安培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个意思突出出来。于是,便引导学生找出读重音的词语:“著名、非常专心”等词,读出对安培的崇拜之情。运用同样的方法,在其他自然段的朗读时,找出重点词语突破朗读难关,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教学效果不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