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

时间:2025-09-14 06:40:28
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恶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恶意读后感1

在微信阅读的app上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评分为4分,原因是看过了《白夜行》。客观的说,依然最爱东野的《白夜行》,因为在推理的基础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记得当时读完以后我是极其失落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相信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一定有着相同的体会。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恶意读后感2

这本书已经读完一个月了,回忆起细节已经有些模糊了,只能靠大家的读后感来回忆。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推理小说,不得不说作者的构思是如此精密,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无法想象的真相。这也是我读东野圭吾的第二本书,说实话,读《解忧杂货铺》的时候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些地方不对,现在想来是我对日本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作者的有些表达方式或者想表达的东西不是十分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读《雪国》的时候也是这样(导致只看了一点就没看下去),看来有时间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日本文化。

这本书从野野口的手记开始,开篇就写了日高杀死了邻居的猫,是为了让我们相信日高是一个表面品格高尚的人,实际上性格却很阴暗。野野口一开始就诱导我们进入他布下的杀人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随着加贺警官的一步步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童年时的家庭环境以及校园暴力,导致了野野口的心里扭曲,他嫉妒他的好朋友比他勇敢,比他善良,每每见到日高他都会看见自己那丑恶的童年,他厌恶日高,更厌恶自己的过去!这种心里在他心里扎根,直到他发现日高成为了作家,为了能得到日高的帮助,一直也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再次找到了日高,没想到日高不但不计前嫌,还帮他介绍工作,还拿他当好朋友。深藏在野野口心中的那种嫉妒与自卑又再次被激发。日高的勇敢,温暖与才华让他相形见绌,心里油然而生的嫉妒与自卑,最终催使野野口产生了杀害日高,并毁灭他,夺得他的一切的心理。这让我想起《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对哈桑一次次的挺身而出,不但没有感激,反倒不理他,甚至讨厌他,因为他不想想起那个懦弱的自己!

我觉得用“我就是看你不爽”来解释野野口杀人的动机或心理是不正确的,他的不爽是有前提的,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道理,一个人怎么可能毫无缘由的看另一个人不爽呢?只是这种不爽不好说出口而已,因为那是自己的懦弱和自卑!以前大概也不会懂,但我自己曾经历过被人深深的妒忌的事情,那个人还是我认为的好朋友,好同事,我大概也扮演了一个经常帮助她,温暖又善良,还比她强(此处偷笑 )的角色,所以才会导致她那么嫉妒,还说出那么中伤我的话。当然,我们已经友尽了。我觉得做人不要像日高那样,不要对一个一而再再而三伤害你的人太好,那样不但不会换来感激,反倒招致了仇恨。善良要有底线,烂好人不见得会有人称赞,但一定会有人得寸进尺!好像有点扯远了哈,这就是我对本书的感受,有不周之处请多多指教啦!

恶意读后感3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恶意》这本推理小说,被一个一个反转的剧情迷的神魂颠倒,内心起伏不断,光看封面就会不由自主的上去翻看。

日高邦彦的突然去世,拉开了这本书的帷幕,身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生死之大事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出版方,媒体,书迷等。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好友野野口修的登门拜访,被前来办案的加贺警官多次怀疑,最后确认为野野口修是真正的凶手。

其实案件本可以快速的办结,但是野野口修迟迟未说出杀人的目的,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推理,直至加贺警官了结此案。

看了野野口修的自白书之后,我还是挺怜悯野野口修的,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但是当我看到最后加贺警官的质疑之后,我被彻底震惊了,震惊的原因是终于知道野野口修为什么要杀掉日高邦颜。恶意,是因为满满的恶意,与生俱来的恶意。

恶意,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憎恨一个一直帮助自己的人呢,中国有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文中的野野口修却是“恩将仇报”,而且还是蓄谋已久。在我看来,看清晰一个人要从四点入手(年龄,学历,经历和故事)。经历和故事尤其重要,可以树立一个人的三观。

三岁看小,七岁看大。野野口修从小就没有把日高邦颜看成是好朋友。原因就是野野口修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错误的,一直以轻蔑的口气在描述着他的小伙伴日高邦颜。说这不好那不好。导致野野口修从小就树立了嫉妒他人,憎恨友人的错误价值观。人生的几十年都没有扭转过来。所以他后来有了万丈深渊的恶意,有了报仇雪恨的歪行为,歪主意。

究竟怎么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呢,我觉得是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野野口修的母亲是一个乐观向上,知恩图报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有种感恩,互助,自信的心态在 ……此处隐藏5000个字……周,仿佛有一个眼睛在冰冷地看着我。因为恶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无由的憎恨,最无底的仇恨。东野圭吾,一个反常的推理小说的写作,却拷问的人性,试探了人心。

《恶意》,讲述了一个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为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贺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在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加贺就发现了野野口修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源于嫉妒,只是对于日高邦彦作为自己同学却大获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嫉妒,就犹如深不见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万丈深渊,永远无法挽回,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让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让杨修因鸡肋而死;可以让庞涓羞愧而死;可以让韩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带来的扭曲心里,在这本书上表现到了极致。

而看到结尾,让人真正背脊发亮的不只是凶手真正的恶意,而是自问?谁又没有这样的恶意?那种嫉妒扭曲着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为,最终改变了一个人的性命和一个家庭幸福的生活。

画皮画骨难画心,是人性本恶,还是世界催人向恶?

这个世上,或许有理由去作恶,去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去骗自己。而最终带来的只有溃于蚁穴的悲剧。东野圭吾,他像一个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静静地看着我们,他清楚嫉妒的结果只有毁灭和痛苦。嫉妒之心虽人皆有之,但只有克制并保持谦卑,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谦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缚的人。

恶意读后感10

这是一本从书名到封面都会让读者敬而远之的作品,作者是日本悬疑推理作品大师——东野圭吾。

初次看到这本书以及它的包装时,我的感觉就如同在百无聊赖的夏日晌午,原本想静下心品品茶,看看书,怎奈何耳边一直有只苍蝇嗡嗡地围绕,抓不到,看不到,但却一直能听到。就是这样的一种淡淡的烦躁,似乎也透露着作者对读者的嫌弃。不像一些吸引人的书籍,你会主动拿起来捧读,看到这本书后连拿它旁边的书似乎也担心平静的内心会被传染。

就是这样一本从看见的第一感,到整个阅读过程都透露着一些蹊跷,别扭的小说(甚至看完后都有一丝不舒适之感),与《白夜行》《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一起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大师的巅峰之作,与另外3部共享着光辉与荣耀。

为爱粉身碎骨VS因恨万劫不复

小说的内容不复述了,内容剧情简介这些都会有损作品的原汁原味,而且也有剧透之嫌,还是希望大家去读原著,对作品的认识更真实和深刻。看完原著就会觉得,这是一本从包装就开始烘托故事氛围的小说,带着别扭之感读完,最后才终于舒畅。

不同于《白夜行》男主对女主粉身碎骨的付出,《恶意》讲的是男主因恨杀人而万劫不复的故事,而这一切的起因,居然是因为学生时代的校园暴力事件,仅仅是因为“我就是看他不爽”,一颗仇恨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种在了凶手的心里。

其实小时候我们的认知也会受身边人的巨大影响,他们对某件事、某个人的评论可能让完全是局外人的我们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并且长时间留在脑海中。一些复杂、蹊跷的疑案背后,深挖下来可能就是这种“先入为主”在起作用,找到了这一层的原因,事实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东野大师的作品中总是能揭露出人性中存在的,但是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东西。配之以设计精妙的故事剧情,把这种细小的感情放大,看完又让人觉得十分真实而深刻。读后感·就像是为了提醒普通读者,人性中还有这样的一个亮点或污点,让读者发现一个识人的新世界。

《恶意》这个故事来教会我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先入为主”来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决断,一方面,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身边人的影响。谨言慎行,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成了别人眼中的“榜样”。

恶意读后感11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恶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节的反转。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贺刑警的自述里,日高邦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修则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畅销书都是修写出来的,修和日高因车祸而死的前妻有外遇,并且怀疑她的死不简单。修罹癌,时日无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旧恨一并算上,临时起意,杀了日高。随着调查的推进,国中时的修和日高还牵扯在校园暴力里。

根据前五章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转来了。原来都被修骗了,修创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编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园暴力中,修是帮凶,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后,还无私帮助修。

《恶意》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是反转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至始至终统一的,善与恶分明。而书里面还有一起校园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无可忍捅了加害者。这个案件里,善与恶的边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复杂。东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里面的女主就是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男主出于保护女主的意图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书真绝望。

我还是更喜欢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更饱满。在现实生活里,善与恶并不是黑白分明,还有很多灰色地带,让人难以评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坏人这种概念太绝对化了。

当然,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善与恶的边界,而是说善良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狼入室,成为被宰的羔羊。正如里面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至对方于死地。”

其实我觉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划的一切都能出书了。只是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长歪了,人被嫉妒蒙蔽了双眼,脑中一热,什么都不顾了。修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脱不开关系,在家,他的父母总在抱怨一切。在学校,校园暴力大行其道,这些都助长了他内心的恶。

同是校园暴力,修从中吸取的是恶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里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这样善良的人最后被他帮助过的修杀害了,令人唏嘘。

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杀医案,性情温和的医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属杀害,令人唏嘘。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我们仍呼唤善良,但如果社会不能保护好善良的人的话,请自己保护好自己,看清他人,愿我们的善良都有锋芒。

《恶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