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17 19:22:30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9篇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划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是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经过。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注意该同学讲得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在课本上将主要游览的景点做上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是“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线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进一步了解熟悉课文,感性地了解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下山从西峰到寝宫后危崖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隙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朗读全文,读后指导学生从部分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时欲跻危崖,……始登其顶”,写出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应试失败后,他决心挣脱科举枷锁,埋头于古今史籍、舆地图经之中,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经广泛阅读、独立思考,他不顾异端邪说之讥讽,毅然对图经志籍提出怀疑,又对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禹贡》发出责难。为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自22岁起便开始出游。三十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直到55岁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丽江太守派人护送回家乡,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屐所至,观察所得。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达六十余万,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从民情风俗的观察,到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关注……都充分地说明他经历艰苦卓绝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奥秘的忠实记录,它将大自然之雨、雾、晴、晦的千姿百态,山、水、树、岩的万般安排,再现于徐霞客的笔端,处处融汇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七)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后)》和明代乔宇《恒山游记》,试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一些比较。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活动,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这节课要抒发我们的感情的媒介是──秋天。你说说,秋天在你眼中是( )的秋天。

二、指导

1、根据学生说的秋天的样子,再说说是怎样体会到这样的秋天的。

(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天气:气温的变化、天空的样子、颜色

植物:颜色的变化、树叶的飘落、果树的样子

动物:候鸟的迁徙、作过冬准备的小动物

人们:衣着、心情

收获:水果、庄稼、市场的样子

2、练习说话:同位子同学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说一说。

3、课堂上指2名同学说。老师和同学给与指导点评。

三、小结

1、要把景物的特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按顺序写下来。可以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 ……此处隐藏5177个字…….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

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

②何后之有( )

③此则寡人之罪也( )

④又何求焉( )

⑤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乃后乎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③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5.简答:

①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②本文在写作上的两大特色是什么?

6.下面的文段是从原文中删去的,位于课文的第二段的第一二句之间。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各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率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之左右。’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三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代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手?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①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使武安俱在者,族矣

B.寡君勾践乏无所使

C.求人可报使秦者

D.延请赵使者蔺相如

②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项的是:( )

A.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B.余始循以入

C.皆以美于徐公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③下列句中反问语气最弱的一句是:( )

A.其孰利乎

B.无乃后乎

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何后之有

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于下执事曰——偷偷地和吴王手下的执事的人说

B.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允许让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C.越国之宝器毕从——越国的宝器全部随同带来

D.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恐怕要伤害到君王的爱人吧

⑤下列说话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文种的辩说才能。

B.文中文种对吴王的谦卑的措辞是由文种的身份和吴越两国的形势决定的。

C.“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表现出夫差“耳根子软”,为下文的吴灭做好铺垫。

D.文种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威逼利诱吴王与之谈和成功。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当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