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15 21:29:30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

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见过花吗?都见过什么颜色的花?

2、你们见过的花真多呀!可是你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花会有颜色呢?

3、教师导入: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你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问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达尔文浇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听录音读课文。

2、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小组内读书,互相帮助。

4、大家一起读。

三、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小时候的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理解什么是好奇心很强?

(2)你们对什么比较好奇,想弄个明白?

(3)指导感情朗读。

3、有一次,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花儿为什么是金色的?”、“它的颜色能改变吗?”达尔文是怎样回答的?

5、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一读课文这一句子。

6、讨论:达尔文为什么会那么肯定地说?

7、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表示达尔文都在想什么呢?

8、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可没有乱说话,他是经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可他的想法对吗?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9、学生反馈。

10、达尔文的想法虽然错了,但是他的想法在大胆的,也敢于

试一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1、从这段话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认识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 ……此处隐藏2736个字……,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啦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啦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啦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啦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啦,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啦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啦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啦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啦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啦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啦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啦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啦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啦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啦。

(子期死啦,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啦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啦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啦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啦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啦,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啦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