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教学本课,指导学生领会反衬对比的作用。文中反衬对比的手法贯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白骨精的“三变”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丧身在孙悟空的棒下,说明了什么?孙悟空的本领更胜一筹。悟空的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正是因为妖精的诡计多端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和惩戒,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唐僧的表现也很好地衬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把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领会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2提起《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就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出来的。在众多的降妖除魔的故事中,《三打白骨精》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一篇。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围绕“三打”就衍生了“三变”和“三责”。“三”在古文字中,很有意思。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白骨精愈是变化多端,就愈衬托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同样,唐僧愈是“责”的厉害,就愈是突出了孙悟空的“百折不回”的执着,“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些“三”之外,还应该有猪八戒的“三挑”,一次又一次的挑唆,促使了唐僧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前些日子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师》上观看了薛法根老师和他的弟子沈玉芬的“辩课进校园”。最近,听了X老师的教学,觉得他课堂语言风趣,于是就有了“辩课”的冲动。
第一次听X老师上《三打白骨精》,觉得这节课的有一些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育的痕迹,但是因为是第一课时,于是后面的聊人物,便有了“走过场”的嫌疑,将主人公孙悟空“晾”在了一边。
在本课的教学中,X老师浓墨重彩地教学了“三变”,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不择手段描摹得淋漓尽致:
师:当这个村姑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唐僧师徒四人的反应不一样。这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美貌村姑呢?(出示图片)(我觉得此处的图片出示反而削弱了文字的魅力。)
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
师:原文是这样说的——(出示文字)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请。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师:有著名评论家在白骨精第一次变村姑的文字后面写了一个“妙”字。就让我们看看白骨精变化后的长相,妙在哪?
师:那眉毛妙在——生:“柳眉积翠黛”;师:那眼睛妙在——生:“杏眼闪银星”;师:那身材妙在——生:“体似燕藏柳”;师:那音色妙在——生:“声如莺啭林”。
师:单看这变的长相,觉得妙。再想想她用的“计”,还妙在哪?(生谈感受)
师:这一切,都是吴承恩写得妙啊。把原著中对村姑“美貌”的具体描写送到课文中,再读读,看这“美”的后面,藏着什么?(学生用原著中对村姑美貌的描写,替换课文中的“美貌”,再读)(生:就是想吃唐僧肉,可见妖精有一颗狡猾贪婪而丑陋的心。)
师: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原来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说的丑恶的内心。真是居心险恶啊。看看妖精的二变、三变(板书:三变)又妙在哪里。
引导学生读出第二变“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妙在哪里?生谈感受:白骨精变了老妇人装的可怜)
师:是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想《水浒中》的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80多岁的高堂老母,让那么暴烈的李逵的心顿时软了下来。还妙在那些字词?或短句?(生:妙在“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而且还“一步一声”地哭着走过来。)
师: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过来。这是怎样的走?谁来表演一下?
师:谁再来读读,让我们仿佛看到这位八旬老妇走路的样子,听到一步一哭的声音。(指导朗读强调“八旬”读“一步一声”时,拆开读“一步”抽泣一下,“一声”抽泣一下)(指导表演有些走过场。)
师:看着样子,听着哭声,真够可怜的。这样的伤心可以说是(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然而你同情吗?
(引导学生读出“从山坡上‘闪’出一位八旬老妇人”理解“闪”字的含义)
师:看看,这哭里面又藏着什么?(藏着一把刀,一把看不见的吃人的刀)
师:白骨精甘心不甘心让唐僧走呢?所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次他又变成了什么?
(生: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师:原著中有这么关键的一句,读读,看看妖精这一变,又妙在哪儿?
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生谈感受;这白发老公公不是真心向善。我觉得这白骨精变这三个人是一家人,变得很巧妙。)
师:这不是佛家人的做法吗?这样的吃斋念佛之人可经常念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这“善”里又藏着什么呢?
生:藏着想吃唐僧肉的罪大恶极的心。
师:那么,连起来想想妖精变化的先后顺序,这妖精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呢?(生聊感受)
师:我看,这哪是变,分明是骗!所以,三变就是三骗!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这家伙的的确确成“精”了(点题)。所以,不是唐僧无能,而是白骨精太狡猾。你们说,这样“无心向善”的妖精该不该打?(生:该打,狠狠地打!)
以上是X老师在课堂上对白骨精的“三变”的教学,然后,他话锋一转,将“三打”提到了议事程上:
教师多媒体出示了孙悟空“三打”的句子:
①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②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③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在提取了关键词“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之后,师问:这“三打”一样吗?你觉得打得越来越怎样?有学生反应一次比一次打得快,一次比一次打得爽。然后避重就轻地谈论“三打”的方式和力道,时间浓缩成五六分钟,孙悟空的形象就大大削弱了。所以在后面的“聊人物”时,有很多同学居然说自己喜欢文中就亮了一下相的“猪八戒”,单从这一篇课文的目标来说,这样的“三打”是失败的。不由得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处世上,要八戒更要悟空。”也许是因为八戒的身上有着更多的“猪性”,所以大家就觉得八戒的讨喜。还是因为作 ……此处隐藏6697个字……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穷的魅力。
(2)“读”来“读”往。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思就是如此。我个人觉得咱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等同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咱们的孩子不应该成为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朗读指导也无需标准化,一刀切。因此,课堂中我就竭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体的、群体的、集体的、分男女的等等,使课堂上实现“读”来“读”往,尤其是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朗读训练,来提高读书的“含金量”。
二、教学实施:“课”随主“变”
顾名思义课堂实施要随着课堂的主人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况及起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所必须做到的。针对学生对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已了然于胸,就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直奔主题让学生谈读后感,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中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充分尝试的空间,学文时也能根据学生发言随机组织教学,使课堂上学生真的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而教师呢,则是难得糊涂、袖手旁观,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教学效果:“语”味无穷
新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还语文教学以本色,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语”。今天的课上,我就力图充分地利用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综合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通过看动画,想像还原、表演、比较等各种手段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语文基础,使语文不只是文本的语文,更是生活的语文。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2《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在导入本课的学习时,我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了《西游记》主题曲,六小龄童评《西游记》,《西游记》简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整堂课都情绪高涨。在精读课文时,因为故事的内容学生早已烂熟于心,所以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领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一打”后,没有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而是让学生细读“二打”、“三打”,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抓住白骨精的“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通过品读,学生对三者的性格特点会了如指掌,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坚定不移,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唐僧慈善,有同情心,但却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性格特点。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3《三打白骨精》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这个故事本身内容比较浅显,我以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了自学:1、文中师徒四人各自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你对哪些关键词语印象深刻?想想它们的妙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边交流边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键词句存在的重要性,有了这些词语,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览无遗,也让学生明白了写作中关键词语的重要性。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用心聆听它们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知识快乐双丰收。
文中的三打白骨精,我只讲了一打,后面的在归纳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自学,以《好书伴我成长》上的表格作为自学的任务进行填空,为学生的自学作了引领。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4根据《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目标清单,第一节课完成第1、2、3、4、5目标:1、自学字词;2、读通课文;3、了解背景;4、概括内容;5、品味形象。
第1、2、3三个目标可以作为预习目标,已经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只需检查。我让已经读通课文的同学举手,还有几位同学没举手。我让这几位站起来读一读,他们还比较诚实,于是帮助他们读通。还别说,叶青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但她读起课文来还挺自然的,我表扬了她。
对于第4个目标,我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然后简练地概括。我采用最低起点练习法,让基础不好的杨璟同学先说,指导她一句一句地说,帮她修改。等杨璟说完了,再请其他同学说,大家都能说清楚了。
第5个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这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骨精等形象的特点,并找出自己的理由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儿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词语与句子相互印证,建立人物形象。比如学生说孙悟空疾恶如仇,那什么叫“疾恶如仇”呢?读一读文中的句子,哦,明白了:“劈脸一棒”是疾恶如仇,“当头就是一棒”是疾恶如仇,“一棒打死了妖精”是疾恶如仇。
因为第六自然段是矛盾冲突激化的一段,所以学生们交流最集中的也是这一段。学生读着课文,道出了悟空的机智——以退为进,让唐僧退下他头上的金箍,看出了唐僧的是非不分、菩萨心肠、刀子嘴豆腐心。
这时,有学生根据这一段最后一句,得出了结论,说孙悟空为了让唐僧原谅他,就讨好唐僧,扶唐僧上马。针对这一“生成”,我这样点拨:如果换作你,有人惩罚了你,刚刚重责了你,你会怎么样?更何况是齐天大圣呢?其实此时他还有一种更好的去处——生答:回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过逍遥自在的的日子。我说,对呀!他何必低声下气讨好唐僧呢?其实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像这样的情况不少,但是悟空都是这样做的。你有没有新的体会呢?生再读课文,懂得了孙悟空对唐僧的忠心耿耿。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5文章向我们描绘了诡计多端的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变化成不同的人物,都被孙悟空识破,结果还被孙悟空打死的故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能较快地得到提高。在教白骨精第一变的时候,我是采用采用扶着走的方式,教会学生圈划描写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这个基础,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学习白骨精的第二、第三变。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变的基础上很快投入了情境中,很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完课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孙悟空,诡计多端、千变万化的白骨精,慈悲心肠的唐僧,馋嘴的猪八戒。这些人物在学生的踊跃评价中似乎已走进了我们的教室,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既然学生对这些人物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何不让他们演一演呢?于是,我让学生按就近原则自由组合,尝试表演,学生的兴致异常高涨。瞧!白骨精不仅“美丽漂亮”,还那么嗲里嗲气,猪八戒不仅馋嘴,还那么“好色”,孙悟空的疾恶如仇与机智勇敢也是那么惟妙惟肖,唐僧胆小、懦弱也是那么逼真。如此一来,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人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