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堂观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洋天堂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洋天堂观后感1世间需要欣赏美的眼睛,周日我欣赏了话剧《海洋天堂》。
这个话剧讲了一对夫妻生了一个自闭症儿童,母亲不堪忍受四处奔波求医的痛苦后带着大福自杀。父亲找到大福后担起重任,终于使大福学会了自理,但自己却得绝症去世的故事。
我最感动的是爸爸在北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写道:我希望大福能在家里做碗紫菜汤,然后让我回家喝汤,喝完汤一起去踢球。而话剧最后大福打给爸爸电话,让他回家去喝汤。虽然爸爸已经去世了,电话也没有接通,但我仍然落泪了,年与时驰,海洋馆还在,大福还在,爸爸却走了。
虽然妈妈自杀了,但她仍然是我喜爱的角色。大福得了自闭症,妈妈担起照顾大福的责任,每天都很温柔的陪着大福,大福只要一听到妈妈的歌声就会睡着,欺负大福的女孩子一看到妈妈就不敢再嘲笑大福了。虽然结局很很悲惨,但过程总是美好的。
我想许多家庭遇到这种事都会像爸爸曾想的一样“把他扔到福利院去吧,咱俩再要一个”,然而虽然妈妈因为听到这句话受到巨大的打击自杀了,但爸爸却走上了妈妈走过的道路,带着大福艰难的四处求医,他真的很伟大,真的。
世上的爱除了母爱还有父爱,父爱如山,谁都不应该忽略这深沉的爱。海洋天堂这部话剧让无数人泪奔,这是父爱的伟大。
海洋天堂观后感2他们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我的母亲首先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父亲被诊断患有晚期癌症,我的儿子王大夫患有自闭症,几乎每天都去游泳。为了让儿子死后有个地方住,不被别人欺骗,得了不治之症的父亲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福利院,却没有得到一个大福分。谁让他21岁呢?孤儿院说他太大,养老院说他太小。
看到儿子暂时没有位置,爸爸王新程开始教大福一些必要的东西,比如拿钱买东西,坐公交车,做饭。这是我们短时间内要做的事情,但对于只有两三岁孩子智力的人来说,比上天还要难。大福的智力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孩子。一边教大福,爸爸又给福利院打电话。努力有回报,终于有福利院愿意收留大福了。
为了怕失去孩子,爸爸把儿子的个人信息缝在大福的每一件衣服上。很快,爸爸离开去追大福已故的母亲。奇怪的是,大福逐渐变得自力更生,可以做一些容易的事情。大富爸爸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
其中最后一点最让我感动。大福的父亲在弥留之际,用撕破的衣服和被子在身上缝了一个乌龟壳,扮成乌龟,和儿子在水里追逐嬉戏,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自觉的流下了眼泪,周围的同学都红着眼睛轻声抽泣,连老师也不例外。没错,大达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可以在平凡中不平凡,这就体现了做父亲的伟大。最伟大的爱给人以生命的希望,大富的父亲有这种爱,也正是有了这种爱,他浇灌了大富,让他成长。
我相信大富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此时此刻他应该看着儿子在天堂的一举一动,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前面的路依然曲折缓慢,但所有的好人都会帮助他。让我们多关心,多爱,不要吝啬自己的爱,这样世界才会更和平美好。
海洋天堂观后感3喜欢《海洋天堂》沉静而内敛的讲述方式,透着一股子沉淀后的清新,这种风格从开始一向持续到了影片结束——用来表现自闭症这一沉重的社会话题是再适宜但是的了。
没有安插刻意的煽情,一些我原以为会大肆渲染以赚人眼泪的桥段被几个镜头轻轻悄悄地带过去了;没有借机违心地讨好制度,毕竟以我国眼下的人口数和自闭症的高发病率若仅凭体制就能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的显然是脱离实际;没有掐灭所有的期望,片中出现的几乎都是好人,没什么人为的落井下石,总算不至于给主角原本已十分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而最后几分钟留给了观者的更是暗夜下的火光,蕴出微弱却不容忽视的光芒。
闭上眼,我的眼前闪过的依然是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教孩子穿衣服、开门、煮鸡蛋、认钱币面额——再简单、家常但是,这般单纯,却这般揪心。许多琐碎的生活细节恰恰拼出了一个特殊家庭的真实生活:尽管父亲很耐心、很努力,尽管孩子很无辜、很纯真,但现实,一如它的本来面目,有着诸多的不尽人意。于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处可诉的辛酸孤独,是四处求援的茫然无助,是一份平凡却又极其伟大的爱——如此坚韧如此包容。正是这份真挚与诚恳,让本片拥有了令人动容的情感力量。
在我们身边,父亲的爱都是默默的,不像妈妈那样全部能够从脸上看到,但是爸爸呢,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长这么大,还是没对爸爸说过一句关心的话,我也说不出口,也许有些关心与祝福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只要彼此能够感受到,爸爸就应能感受到的吧!
海洋天堂观后感4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天生缺陷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无望地看着辽阔的大海,然后牵起儿子的手,两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
这位47岁的父亲,名叫小患有孤独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打击自杀离世,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此时,王心诚被确诊患晚期癌症,生命只剩几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日夜焦灼王心诚的心头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经过多方打听,历尽周折,王心诚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局促单调的环境中,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顿失生气。大福生性爱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畅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还在这里结识了唯一的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桂纶镁饰),大福成了独自在异乡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倾听者。
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诚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劲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擦玻璃。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甚至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海洋天堂观后感5海洋天堂这部电影我看了之后很感动,大概内容是: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王心诚(李连杰饰)王大福(文章饰)。讲的是王心诚的儿子王大福有孤僻症,而王心诚自己被查出身患绝症,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想给他的儿子找一个能安定他的地方,可是大多数都不收他,不是说他年龄太大,就是说不愿意收这样的人。王心诚很苦恼,他想着他死后他的儿子该怎么办,所以他就开始教他儿子任何知识。然而他的儿子学的效率很慢,王心诚很生气,直到王大福认识一个女孩,他才慢慢的和那个女孩交流。由于王心诚在海洋馆工作,专门管海洋水方面的,王大福也就很喜欢游泳,成天再水里呆着,在王心诚还有大约一个月的生命的时候王心诚 ……此处隐藏2713个字……p>他的儿子王大夫是个快乐的“傻小子”。虽然他的21岁生日已经过去了,但他的言谈举止还是和那些低年级小学生一样。但是,除了离开父亲,他从来没有难过过,也没有害怕过。
他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和人的交往是那么的真诚而不虚伪,和每天戴着面具生活的人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像王大夫一样坦诚,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加“明朗”?王大夫用一双完全“闭着”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因为他自闭,孤独,与所谓的现实世界脱节,他会经常幻想别人从未幻想过的事情。他只是想着自己的,玩着自己的。现实再强大,他也无法战胜自己的幻想。
这可能就是这个自闭孩子的可爱之处吧。我真的很喜欢我爸在电影里说的一句话:“他上辈子肯定是条鱼,在他得自闭症之前就生为人了。”鱼变成人会患上自闭症吗?事实上,理论上并非如此。而这条线承载着一种浅浅的悲伤,让这部电影的主要明暗线清晰起来:海洋、自闭症、父亲在水族馆的工作。
我觉得,一部结局死气沉沉悲伤的电影,不完全是悲剧。《海洋天堂》是一种“浅薄的悲剧”电影。父亲去世后,儿子开始努力独自生活。父亲生前教给他的东西他都学会了,那个经常发脾气的孩子也没了。王大夫应该明白他的生活应该是美好而痛苦的。
海洋天堂观后感12昨日去看电影了,《海洋天堂》李连杰、文章演的。
关于这部片子在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但凡能让人产生如此感觉的就应能够称的上不错了吧,按一般商业片的'技巧来看真实性、生活性、戏剧性、逻辑性是必不可少的,影片讲述的是一名身患绝症的父亲与智障儿子的故事,所提取的素材都是生活中发生的,很朴实,没有做作之嫌,令人为之感动。
喜欢父亲老王说的话。我就要死了。我走后他怎样活,他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活好……(台词记不清了,大体是这么说的吧)很现实。那些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场景一旦聚焦会让人动容,父亲给大福拖衣服的镜头,还有临终前给大福缝在衣服上的标签:大福B型血孤独症患者**
影片中有两处情感戏,有些浪漫的因素在里面,但最终又归回到现实中。在海洋馆大福与玲儿的相遇以及玲儿的离开,父亲老王与邻家柴阿姨,终不能在一齐的结果很贴合实际,要不就脱离主题了哈,这是一部描述父爱的片子。
演员表演的不错。
有几处水下的镜头拍的挺好。
……
大福,狗不能放电视上。
大福,狗不能放电视上。
大福,你回家用什么开门啊
大福,你要买什么啊?买冰箱
一部杯具片里面不乏趣味性的东西。
父亲教大福自我穿衣服,做饭,拖地,坐车,认识人民币,怎样做人……一个临终前的父亲呵。
结尾处父亲把自我比作海龟,大福跟海龟在水里游泳的一幕很唯美。
片子看完后,一个个镜头在脑袋里飘来飘去,一向追随到此刻,在我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我确信还将持续下去。
海洋天堂观后感13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话剧,从小看过各种电影,戏剧,就是没看过话剧,对它充满了神秘的感觉。我和妈妈准时来到普陀保利大剧院,找到座位期待《海洋天堂》的精彩演出。
演出在一片蔚蓝的海底世界3D的画面中拉开序幕,我认真的观看着,被故事的情节深深的感动着。这部话剧主要讲了叫大福的自闭症孩子的生活故事,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自从孩子出生后,就不在平静了。直到6岁时医生诊断孩子得了自闭症,爸妈不相信得了这种怪病,一开始找各种方法治疗,大福的病一直没变化,不能正常的开口说话交流。最终妈妈还是打通了医生的电话,带上大福去了太阳花学校,专门治疗辅导自闭症孩子的机构。一年过去了,妈妈带着他回家还是没治好。由于妈妈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最终一人永远的离开了他们。后来都是爸爸带着大福四处奔波,反复的教会儿子生活的细节。最终爸爸得了绝症后,将大福寄托给海洋馆馆长。这位平凡的父亲献出了伟大的父爱。
演出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我被感人的故事震撼着,被演员们精彩的演出感动着。自闭症的孩子被叫“来自星星的孩子”,需要我们去理解关心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们,真希望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幸福的生活。
海洋天堂观后感14星期五午时,教师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海洋天堂》。
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大福,母亲早逝,仅有他的父亲和他相依为命。在他二十一岁时,他的父亲查出患有肝癌晚期,父亲竭尽全力寻找一个能够有人照顾大福的地方,历尽了波折,并不断地努力教大福学会生活自理。
这部影片从真实的生活角度去诠释人间真情、真爱。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父亲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还告诉大福海龟就是他,他会一向陪伴在他身边。这伟大的父爱就如那无边无际的大海般宽阔。
影片中父亲平凡又伟大,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使大福充分感受到了来自父亲无微不至的温暖和深情,他善良、勤劳,他坚忍、执着地照顾大福,他充满爱心和职责心。
看完这部影片,我在被影片中的父爱感动之余,也想到了自我的父母、所有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爱不是最真挚的吗?我们被影片感动了,我们也应当被自我的父母感动,对自我的父母心存感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这份独一无二的爱,要珍惜与父母在一齐的时光,感恩自我的父母。
另外,从这部电影中还有一点也令我很感动:给了大福温暖的玲玲、好心收留大福的谭校长、柴嫂和唐总,他们都是好人,都在无私的帮忙大福,我想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才完美,所以我们也应当去尽力帮忙生活中需要帮忙的人。
另外,从这部电影中还有一点也令我很感动:给了大福温暖的玲玲、好心收留大福的谭校长、柴嫂和唐总,他们都是好人,都在无私的帮忙大福,我想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才完美,所以我们也应当去尽力帮忙生活中需要帮忙的人。
海洋天堂观后感15中国父母的伟大让我们深深体会……然而中国有多少这样被自闭症孩子折磨的父母,社会不承认接受他们,家庭也不是永远的避风港,这样的父母怎么办,这样的自闭症患者又怎么办!
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身在其中都是一个成员,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平常的看待这些自闭症患者。那几天看了一个视频是关于中国自闭症孩子父母带孩子求医,北京上海南京,辗转几个城市,都没有进展。有的父母绝望到抛弃家庭,有的父母却干脆忍气吞声,带孩子回家,不做任何努力。他们都在抱怨摊上这样的孩子是多么的倒霉。这给我们社会一个重重的警示,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平和的看待他们!
在美国发达地区,对于自闭症患者,他们都有很完备的治疗过程,对于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而且都是正式的医师和心理学家,以及训练师。在我们中国,没有这样的条件,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那么大是没有人要的。我们该怎么办,放弃这些儿童和成人吗?不能,他们也是父母生的,他们只是有病而已……
我特别想让我们的国家多培育一些正式的医师,正确关爱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对待他们,社会大众也要很关爱和一视同仁他们,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只要人人都拿出一点爱,自闭症患者会融入社会,不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文档为doc格式